我们终将会遇见我们爱的那一个人


一年前,那时刚毕业的我,在家无所事事,接到了一个朋友的来电。
喂,在吗?你想不想陪我到槟城一趟?”电话另一端是我的好朋友,小杰。
嗯啊,怎么了?”我语气略显懒散。
有一个作家很难得地在靠近皇后弯的咖啡厅办了个见面会,有没有兴趣和我一起去?”

我上网查了那位作家,发现那是他第一次写的书,而书的内容是有关他去世的伴侣。我没听说过这本书,可能也因为我本身就不是爱阅读的人。反正我闲在家也没事做,我也就答应陪小杰去。当然,是他开的车。

刚到了咖啡厅,我们找了最靠近作者的地方坐下了。过了一会儿,就有个大约50岁的男人走到了前面。

“欢迎大家来我的签书会,我先做自我介绍……”作者开始说着他是在什么机缘巧合下把这本书完成。
“他已经去世了好多年,而我用了三年才从这悲痛中走出来。”作者说起这本书的内容时,情绪是没有太大起伏的,平静且娓娓道来。

“那时我以为我会孤独终生,在社会里打滚了许多年,直到了30多岁都还没遇到一个我爱的人”
他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刚认识他的爱人,就在游泳池旁。
这一回首从开始的情牵梦萦,到确定关系,携手相伴走了17个年头。在他们想要厮守共度这一生的时候,死神和他们开了个认真的玩笑。一场看似小事的病,带走了他的伴侣,留下了冰冷的房子,和独自面对这一切的他。从一开始的不面对,如何反复泛滥的情绪,到家人不满逝人的遗嘱......
            
分享会完毕过后,我们一起把书拿给作者签名。小杰要求作者在书的第一页写下了一段字,“再次相信爱情的勇气。”作者冲我们咪咪眼地一笑,把书递了回来。
            
我是一个不爱阅读的人,可是那是我第一次那么迫切想要阅完一本书,想要感受作者的故事,想要看作者如何探讨死亡。可能作者写出这本书,也是希望让这个现实枯燥世界充满多一点的希望,多一些角度,多一些看法,而接受这些希望的,就是那些不再相信爱的可怜人。

后来我终于知道,
它并不是我的花,
我只是恰好途径了它的盛放。



玛丽苏?NO!


最近想和大家安利一部宫廷剧,信我,比T某B的第二季深X计好看太多了!
为什么?
这部宫廷剧的调色也是偏灰蓝色,和其他金碧辉煌的调色不一样,看了让了舒服。
这部宫廷剧抛下了女主的光环,没有玛丽苏的展开,只有每一集女主角斗智斗勇的精彩剧情。
女主在开始的前几集,靠一己之力与智慧,都不知拿了多少人头,都超神了!
所以,看这剧,特过瘾。

我特别喜欢这女主的人设。
我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喜欢一个角色。
她叫魏璎珞,开场是个普通的宫女。
心地不叫善良,但爱恨分明,黑白是非也极其分明,是个狠角色。
你尊重我,我一定尊重我。你得罪我,我加倍奉还。
遇见问题,第一时间不是一哭二闹找男人,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每一次问题来了,她的下一步总是让我特别惊喜。
她特别不畏惧权贵,觉得为什么天潢贵胄就有着一般人没有的赦免。
但是,后来她也明白这就是紫禁城里最无助的事情。

在这部剧里,我还喜欢另外一个女主,就是富察皇后。
她是这一部剧里说话最温和,谈吐最温柔的人。
凡事都不想闹大,以和为贵。
也就是这个皇后的温柔和知书达理,慢慢改变了魏璎珞冲爆的性格。
这两个角色,我有着十分明确的喜好。
虽然喜欢皇后,但是我更喜欢魏璎珞这个角色。
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直到,在第28集,皇后为了保护魏璎珞,做出了一些举动。
乾隆皇上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皇后这么护着一个那么僭越的宫女。
那时候,皇后说了一些话。
“她是我的希望。”


“臣妾要宽容,端庄,贤淑,这才是世人心中的皇后。”
“每个人在宫中都恪守规矩,只有魏璎珞不同,她不同,他是鲜活的,他是任性的,他不像其他人,做任人摆布的木偶,她在极力抗争。”
“我就是没有坚守住,在成为了现在的自己。”
“所以臣妾要保护魏璎珞,就像在保护从前的我一样。”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会那么喜欢魏璎珞的角色。
因为,魏璎珞的性格和我是迥然不同。
而她的性格,也是我尽其一生最想要拥有的。
我这人十分规矩,认识我的人都知道。
我生性也胆小,可能从小家庭教育,把自己教育成了一个循规蹈矩的人。
即使看见了不对的事情,也会因为规矩,怕事而避而远之。
我怕口舌之争,全部事情我都会想要以和为贵。
这些规规矩矩,甚至已经框住了自己,步步为营。

而我最羡慕的,也是和我性格最背道而驰的,像魏璎珞这样,敢爱敢恨,黑白分明的人。
我就是想要,当我看到你做错事情,我可以十分明确地去批判。
当你真的得罪了我,我依然可以不顾一切地向你反击。
当你对我好,我真的会不顾一切加倍奉还。
在我身边的朋友其实也知道,我对陌生人和对朋友,那友好的差距并不是那么大。
就因为我得宽容,即使是对我不友善的,我也会依然毕恭毕敬。
但是,如果我对那些伤害我的人都那么友善了,那对我好的人还有什么意义。
只可惜,在我身上真的找不到这个特质,真不好意思。

这不是一部纯粹的宫廷剧。
也不是一部简单的宫斗剧。
每个人物角色特别鲜明,就好像他就是你身边的一个朋友。
每一个动作,处世态度,心里想法,都和自己的人设十分符合。
所以,大推这一部《延禧攻略》!!





别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



前一阵子看到了一篇有关实习医生向媒体透漏他们收到了专科医生们的欺压。
今天,教育局终于采取行动,将会召集实习医生们进行交谈和了解。

其实实习医生在医院实习的那两年备受欺压的事情早已就不是一个新鲜的事实。
好多被欺压的实习医生都忍辱负重,心想只要捱过了那两年,就会没事的。
对,只要咬紧牙根捱过那两年,拿到了医生执照,生活的确会变得更舒坦。
但是这循环这样继续下去,又会有新一批的新受害者,继续被欺压。
伤害其实并没有结束,只是从通过实习的医生身上,传递到了新进实习医生身上。

其实,我们的制服团体在中学就是以一个相较军事化的方式来管理新生。
刚进团的第一天,就开始了我们被暴政的日子。
有时候不是自己犯错,只要同组的同学里头有个老鼠屎,整个队伍都会被处罚。
我们接受的往往的体罚。
跑操场一两圈和俯卧撑(女生是拉耳朵)的惩罚根本不在话下。
其实到今天位置,我们对团体的学长姐还是有一份深根蒂固的尊重在。
今天见到他们,还是为毕恭毕敬,十分有礼貌。
这种日子,持续了大概两三年,知道当我们成为了学长姐。
我们自己也改变了管理制度,对学弟妹的态度也柔和了许多。
那时候,我还记得有一些朋友坚持想要使用暴政和极度严厉的管理方式。
“我们那个时候就是被这样严厉地管理,现在我们就必须延续这个传统!”
后来,我才明白,当你被欺压了好常一段时间,也当你变成了有能力欺压别人的时候,欺压别人往往会变成让你心里感到愉悦舒缓的一个工具。
(其实我在写这一段的时候,那些被暴政的回忆是甜蜜的,因为有两个原因:
1. 你会忆起和同学一起对抗这暴政的革命情感
2. 已习惯被虐)
那个暴政的循环在我们这一届的管理停止了。

在医院的工作压力其实是十分大的。
在我去医院实习的3个星期,我在一间病房研究病例的时候,身边一个护士和一个女实习医生搭上了话。
“你要不要迟点巧克力,看你早上没吃早餐,一大清早就来这里处理病人的资料。”那女护士挥挥自己受伤的巧克力饼干,示意地要女实习医生拿一份。
“不了,你们吃吧!我要在专科医生来之前先把病例了解一遍。”女实习医生冲护士眯眼笑了笑,然后继续奋笔疾书,在病例上更新病人的资料。
那个时候,我早上大概8点钟就到医院。每一天,那女实习医生总一直都在病房里。
他们每天都必须顶着可能被骂的心情,任然必须努力研究每个病人的资历,深怕自己给病人建议的治疗方案并不是最合适的。

骂,可以,但请对事地骂。
对于一些生性懒散的实习生,得必须让他们意识到你手上握住的病人的生命,并非儿戏。
当谩骂已开始偏离他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对人格的人生攻击,这就这的没必要。
无可否认,现在一代比一代的年轻人还草莓族,经不起所谓巨大的压力。
而且我发现,现今的年轻人崩溃的临界点和轻生的距离特别接近......
现在进步的社会制造着舒服的环境让年轻人学习,从小没让他们吃苦,然后一出社会就以社会老江湖的口气说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不成熟,不抗压,这事难免些许公平。
以前长辈的生活过得苦,每天就是努力地在扛生活,抗压和能力上当然比现在年轻得一辈好太多了。
教育其实就该与时俱进,只要用对了方法,他们学习起来真的事半功倍。
培养出一个真的有能力的一代,难道不才是你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吗?

如果别提方法论,就以成果来看。
一种是好好教导和引导,让实习生拿出一个好的成果。
另一种是先骂了一轮,让他们学习坚强,顺着你暴政的治理下学习,然后才好好拿出一个好的成果出来。
哪一个比较省事?

最后我想说,不是每一个传统都是对的。
在这一个一直进步的社会,难道你还希望以前那些“不让女生受教育和投票”的传统是对的吗?
如果那些所谓的传统和先进的社会理念有冲突,是不是应该好好想想该不该延续现在的传统?
请别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
你可能说,你这年轻的小屁孩懂什么。
入世未深,就逼逼这些歪理。
而我只想介绍你,草东没有派对的一张专辑,叫“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摘自丑奴儿里头的一句话。
这个专辑,也是当下年轻人对长辈们一直说“入世为深懂个屁”的这句话进行自嘲吧!

你应该因为我没做这件事情而感谢我



前几天,我和一群朋友出门叙叙旧。难得公共假期,大家也就约了约,到附近的咖啡厅聚一聚。毕业过后,我们的话题也自然产生了变化,不再是非同学们的八卦,不再讨论学业问题,也不再说讲师教授们的坏话。话题开始趋向最近工作的情况和一些当下的时事。聊着聊着,我们就聊到了最近某娱乐圈任务的丑闻,可能毕竟非营养的八卦话题更能让我们聊得起劲。
          
“最近某歌星劈腿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的,听说他脸熟评论里有好多网民在攻击他呢!”A友人的语气略显轻蔑。
            
有时候,朋友们一起讨论并非是想要对这件事情评论些难听的话,可能只是一个让我们讨论的话题。我们也开始一一分享了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是啊,我也看到了!我本来想要在下面也骂骂他。但是最后我没做!他应该要感谢我没加入网民一起评论他!哈哈哈!”这时候B友人说了这番话。
          
  我瞄了瞄B友人,他在说这番言论的时候表情是略显自豪,觉得自己甚是伟大。我感到不是滋味,但是为了防止他们延续话题,我就找了另外一个话题把大家的讨论重点都移走了。
          
什么时候,别人应该为我们没做的事情而感谢我们?打个比方,你走夜路的时候,遇见了劫匪,拿了把刀子要挟你把钱财叫出来。你把钱财交出去过后,他这就把你放走。这时的你应该和他鞠个躬,感激他没把刀子往你身上插个孔。这种扭曲的道德观念从何而来?就因为别人没有伤害你而要和别人道谢?
            
在我们接受的道德教育里,有两个词汇是很常出现,“对”和“不对”。我们被教育得拥有十分明确的黑白观念。我们被教育着做“对”的事情会被赞扬,做“不对”是事情会被责备。因此,如果别人没做“不对”或者伤害自己的事情,所以是“对”的,是值得被“赞扬”和“感谢”的,而别人没做“对”的事情,是“不对”的,是应该被责备的。这观念是何等地可笑!

            
人本来就不应该做伤害别人的事情,而你不伤害别人这件事情上并不会让你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也没啥值得让别人感谢你。相对来说,如果一个人没做“对”的事情,也是不应该受到责怪的。如果我们要求帮忙而遭受拒绝,我们也没有理由去责怪那些人。我们感激的心,理应留给那些在我们苦难的时候想我们伸出援手的人们,也不应该去恨没有帮助我们的那些人。心地善良的人一定会被世界温柔对待。

现实和善良的反比



昨天下午,烈日当空。因为我想叫的外卖在星期日是不营业的,所以我也只能顶着这灼热的阳光出门吃午餐。离家不到500米有一家蛮合我胃口的面食馆,步行是最方便的方式。
当我正在等着食物上桌的时候,突然看见有一个年纪轻轻的女生突然止步在我的餐桌面前。

我上下打量着,她手里捧着一本有一本文件夹,也有一叠半A4尺寸的传单。

“不好意思,先生。我不是卖东西的,请你先听听好吗?”她表情显得特别可怜又诚恳。
 这种情况下,我的内心是十分抗拒的。其实我心里已经早就决定想要打发她走,因为也不想她浪费时间和力气在我身上。我直觉下直接人往椅背靠,拒绝的话语还没出口,她就接着说她的目的。

“我是来自某老人院的义工,我正在为他们筹钱来维持这家老人院。这张是我的身份证,然后这些是那些老人在老人院里的情况……”她一边说,一边手在翻开她携带的资料。里头都是一些报章的剪报,照片,还有一个类似政府公函批准她来筹钱的文件。我没注意去看,因为我本来就打算不捐钱。当她话语还没落下,我就挥挥手摇摇头,和她示意说我没捐钱的打算。她说了声谢谢,就挪步到另外一桌客人,继续“筹钱”。

我没法断定那位女孩是不是真的是骗子,可能她真的是为那家老人院努力筹钱,但是我们却因为对那些形形色色的社会锻炼出不轻易对别人施予援助的性格。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怕因为善心而被欺骗。我们因为这充满欺骗的现实而变得没有温度,变得不再善良。所以,我们错了吗?

以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伸出援手是一大美德。我们都被灌输了当看到别人落难的时候,我们应该进我们的能力去帮助别人。这也是我们教育的一大缺陷,因为道德与公民教育没教导我们如何去判断需要帮助的人。这个判断力往往都是在进入社会,对招摇撞骗的事情司空见惯后才锻炼出来的能力。这判断力,不该是才是最重要,作为、任何善良举动的基础,让我们的善良真的变得更有意义吗?

我没错,我也没对。人生很多价值观可能都建筑在这个灰色地带里吧!

毕业了


还几个月没写了。
今天写一篇,人事已非,已经毕业了。

这4年啊,真的是转眼间就过了。
最后一个学期是我过得相对轻松地学期。
成绩出来,我们群里的朋友全部都通过了。
这就是一个最好的成绩。

过几天,我们就会去越南毕业旅行。
但在这毕业旅行之前,好多好多事情得做。

第一,就是升学的事情。
由于我们必须拿执照,所以我在考虑要不要边读研边拿执照。
毕竟如果等政府医院,至少得等上一年。
如果有奖学金之类的,我就一定继续。
现在还在筹备这件事情。

第二,我的研究被老师拿去参加一个大学的比赛。
我必须用photoshop为我的poster做排版。
辛亏有朋友会,就找他们教教我,一天之内就完成了。

第三,我的研究又被老师拿去参加一个亚洲药剂学会举办的poster presentation比赛。
我又必须把我的研究改一改,然后也叫上去了。
其实,我真的是一个很讨厌麻烦的人。
期初,我是蛮烦,觉得要不不做了。
之后,我还是屁颠屁颠地弄好了。
唉,我这人,就得逼。

第四,我完成了大学gold chansellor award的面试。
我觉得,人老了毕业了顾虑的确少了很多。
在面试官面前我直接做自己。
我对他们说我是没有梦想的人(的确是)。
他们诧异地地问道:你是没有野心和宏图大志的人吗?
我回答是。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梦想这东西,在这年代太不值钱了。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一样。
我就是一个没有的人,所以我不一样。
(我的回答好高档次啊~)
之后,我的前校长还请我吃了一顿午餐。
和她聊了一下,关于学术和未来的事情。

接下来就是毕业典礼。
在这段日子,还没开始又再上学的日子,好好和朋友团聚。
然后,昂起来,继续拼搏吧。

朋友?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复旦大学讲师在课堂上讲解了朋友这个词。
看得我都差点忍不住拍桌子起来给那讲师来个爱的鼓励。
这,难道不就是朋友应该做的事情吗?

我们都在一个很奇怪的道德理念下长大。
我们很容易因为拒绝别人而感到内疚。
打个比喻:
“喂,轩。要出门吗?我们去吃好吃的。”
“哦,我...”(此时还得想用什么好听婉拒的理由)
“你们去吧,我有很多功课做呢,assignment的deadline又快到了,我还没开始。”
我们连最简单的一个字,“不”,都说不出口。
因为,我们被这个歪曲的理念给弄得自己三观都不正了,觉得拒绝别人就是你错。

不管你们看什么欧美剧,都会发现一件事情。
他们都是特别的直白,我不喜欢,我就说出来,我不想做,我也说出来。
这难道不是更加让友情清澈,容易处理吗?
如果答应了你,之后还是做不好,那我能怪谁,你又会怪谁?
朋友,其实是无用的,无利益之用的。

蔡康永曾经说过,友情就轻松的状态,就是你可以轻松说“不”的状态。
曾几何时我们被剥夺了这轻松说不的权利?
害得为自己说不而付上心里折磨的代价?

对我来说,朋友就是和讲师说的一样。
在他们面前,我找到了让自己满足的默契感。
这默契感让我感到舒服,让我感到有价值,让我笑得撕心裂肺。
互相帮忙是在友情里应该存在的,但不是在友情里必须存在的。

如果因为一段友情让自己难过,别人难做,就只因为有一份责任感。
我建议还是别做朋友吧,签一份“主奴同意书”吧。
你需要的是一个为你做事情的奴隶,而不是朋友。

啊啊,好污。你们还是别去谷歌找什么是主奴了。
找了?
好吧。
别按图片哦。
按了?
好吧。
你正式成为了一个变态。好污。
各安天命吧!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剩下一个学期


不知不觉已经完成了大四的第一学期。
刚过完圣诞节,过多几天就是2016尾声,要开始新地一年。
那些checklist写着必须在2016年完成的事儿,有好多都没完成,幹。
把2016割掉,写成2017年,同样的目标,同样的梦想,多省心啊!

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完成了我好多连我自己都想象不到的事情。
准备了将近要两年的research project,也在上个学期完成了并交上。
在那时候还度过了一个地狱般的星期。
要到医院去实习,然后还under最严的老师,还要写报告。
同一个星期还有一个期末考,再来一个期中考,还来一个project的presentation。
说老实话,我也不懂自己是怎样撑过来的。
可能不去计较,不去介怀,就让自己顺着,就这样走了过来。
没太大的波折,没太大的坎坷。

交换礼物的那一天,其实还蛮纠结要送些什么。
考完试的下午,我们就到了ONE U去买礼物。
说着这次的礼物budget无上限,所以就买了一个觉得适合的礼物给朋友。
我希望他么会喜欢,毕竟这也是我们大学最后一次的交换礼物。
也感谢他们在大学时期,那么地照顾我。
多一个学期,大家都会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城市。
过了这个学期,已经没有一个让我们烦心埋怨的开学,让我们可以又再相遇。
谢谢他们在这将近四年的大学时光互相支撑,互相鼓励。
我们都不是这样走过来的吗?

最近大家身边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我实在不擅长安慰别人,因为我知道在自己最不开心的时候,其实只是需要陪伴。
所以我顶多只能起到这个作用。
也希望他们可以尽快地走出来。

2017年要来了,对于我,有一个让自己努力改变的机会和理由。
不管2016年多么差劲,那都过去了。
过去的事情终将逝去,我们能这样努力活下去,不就是因为看大前面有光吗?
我们憧憬着这一种不确定感,追求着这一份不确定所带来的所有情绪。
为2017年,我们奋斗吧!
那将是一个有着离别,洒泪,又重新迈向前方的一年。
加油!朋友们!

人其实都是自私的


今天的主题略显黑暗。
慎入。

身为人类,我们都是以自身利益或者心情和感觉去做事情。
为什么?
有些人会开始为这个statement感到抗拒,说我就是喜欢帮助人来着,为什么说我自私。
那我就为大家开始解读,我的看法。

对,有一些人就是好人,秉着一个助人为乐的态度。
但是请你自己思考一下,你帮助了别人,难道自己没有获得任何东西吗?
对!你获得了快乐和满足,而快乐却是你人生中重要的生活意义。
难道你不是因为可以帮到了而快乐去帮助人吗?
你会因为我帮助了别人而感到不快乐,我会去帮组别人?
所以,你是自私的。
你为了得到自己的快乐而满足而去帮助别人。

那你会问,奇了个怪。
我是因为帮助人而感到快乐,并非因为要快乐而去帮助别人。
这两者有着前后因果关系的不同。
那我就问你。
你超级蔼可亲帮助了身边所有的朋友。
有一天,你不幸落难了,身边却没有一个朋友为你伸出援手。
你是什么感觉?
不要对我说“哎呀,如果人家帮助你是自愿的,不可以因为需要别人帮助你而去对别人好。”
这些屁话我听多了。
你自己扪心自问,难道你就没有那一点点怨恨。
怨恨说得太严重,好,那难道你没有一点点失落,为什么我那么尽力地帮助别人而我落难时却没有帮组我?
一定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我们都是人类。
但是,理智会善于伪装我们自己,心里这样想,但是不可以说出来。
我们用所有一切“你对别人好而别人未必对你好”的高大上道理来安慰自己,平复那不安定的心痛感觉。
这就是人类的本能。
我们不会一味地去付出,我们总想要回报。

当你因为帮助人而受了伤害。
大家都劝你说,自私点,对自己好一点,自己快乐最重要。
这里的要你自私而产生快乐。
但是你发现,你开始对自己好,你却失去了那份快乐和满足。
所以,你对你自己好是一种不自私,因为你忽略了自己想要的快乐。
你又去帮助了别人,从而获得所谓的利益,就是你想要的满足感。
你就是一个“自私”的人。

对我而言,自私绝不是一个贬义词。
因为自私而产生的后果如果是坏,那就是贬义。
你因为自私行为,搞到别人不开心,那就是贬义。
但是,你因为自私,想要快乐而去帮助别人,使别人感到开心,那就是褒义。
我们人类都会做对自己好的事情。

在Operant Conditioning,大脑会因为接受到某一些道路产生了punishment而不去做那件事情。
大脑自身都控制了你,让你走一条获得reward的路。
难道,你不“自私”吗?